年轻人时间观念 的7大特点,你中了几个?

1 虚度焦虑,不能坦然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焦虑的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经常会看到“人工智能取代的人类岗位里有你吗”、“00后CEO月入百万”、“最新黑科技,未来来了”等。人们既要防止自己变成舆论里声讨的“油腻中年人”,又要担心“阶级上升渠道关闭,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为此,上班路上听课背单词看书、跑步时听书记录数据提高自我、看剧时了解导演演员剧情大背景、吃饭时互换有用信息争取“有效社交”。学业、工作、事业、提高自我、联络感情,当没有类似这样对事件赋予“某些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度焦虑”,想方设法用一些自认为“有用、有意义”的信息来填补时间。

即便是消遣娱乐放松的时候,也会抱着“省时间”的态度。听音频的时候习惯性2倍速、看视频也要加个1.1倍速,有广告的时候开静音看另一个节目,两个切换看。

2 要求时间精确性,但同时不断与拖延做斗争

与拖延做斗争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对“有时间观念”的理解是:做计划、定闹钟时会预留拖延和赖床时间,不迟到,对自己的时间把控能力有自知之明,说到就得做到。

“当我说我还要两站的时候,其实我才刚出门”,虽然年轻人经常拿这句话来自嘲,但在调查中显示,74%的人表示当他们说“我还有5分钟能到”时,实际上指的是大概在10分钟能到。

虽说“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然而在deadline 前,他们的“拖延症”发作得也格外明显,经常表现为:

【 “PPT 改到第二页了!开始研究PPT 大神攻略,啊报个PPT 班吧,哦有优惠券啊,要分享到朋友圈吗先,这是谁家的狗啊哈哈哈哈……”
“打开word,紧盯屏幕思考,微博大概有人更新了,看一眼。只看了一眼,就过了两小时。”
“写公司报告前吃了一个月饼,就查了各种月饼的制作工艺,报告一个字没写,买好了冰皮月饼自制包。” 】

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先有了一个宏大的构思,开始实践,时间渐渐压线,要求开始降低,过程漫漫,收尾匆匆。”

“deadline 只是让我有了把没做好的东西交上去的勇气”。

3 喜欢准时踩点

老一辈的人总担心错过,做什么事情都会提前去。许多年轻人则表示“踩着点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许多人认为“纯粹的等待是一种不能接收的时间浪费”。“准时踩点”在年轻人看来比“提前等待”要更值得推崇。把任务拖到deadline 压线完成也是他们的常态。

4 迷恋“最佳时间”

例如“最佳减肥时间”、“去青海旅游的最佳时间”、“睡觉的最佳时间”、“喝水的最佳时间”,这样的问题在问答网站上经常被提及。为了提高效率,更多的人希望能“事先知道规则,以便寻求最优解”。

5 随时关注时间,但可能与高效无关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地铁站出口,一个年轻人频繁地拿出手机看时间,解锁、锁屏、解锁、锁屏、解锁…

即便没事也会拿出手机看一眼时间,发呆的时候也会想自己发呆了多长时间。

时间作为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个主要的把控指标,“睡了多长时间”、“跑了多久的步”、“聊了几分钟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会关注自己的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

6 在网络世界,与其等不如不看

加载过程

有调查显示,人们可以承受的等待时间极限是30秒。一个网站或应用需要让用户等待的时间过长,或需要额外的步骤比如下载插件、注册等,都可能会让用户关闭网页或应用。

根据调查表明,“人们在观看视频时,每出现一次卡顿,都会使得用户的视频观看总量降低40%”。“对亚马逊而言,每100 毫秒的延迟,他们所需要付出为此的代价是销售额下降1%,而对于Google 来说,每额外0.5 秒的搜索页面生成时间即意味着20% 的流量流失。”

许多受访者也表示“加载中的图片,宁肯关掉不看也不想等”、“除非是非用不可的,查个资料需要注册才能用的网站一般都直接关掉”、“打开程序时的loading 让人厌烦”。

7 喜欢多线程做“杂事”

当面对那些需要例行的“杂事”时,年轻人往往会“一边吃饭一边看剧”、“用平板支撑的姿势看剧”、“如厕时刷刷微博朋友圈”、“开会的时候用软件背托福单词”。

对他们而言,“吃饭的时候光吃饭、去洗手间只如厕”会觉得“总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