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安徽合肥科学岛,比往常更热闹些。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开启全面组装的机械轰鸣声,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交付环向场磁体线圈盒的金属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未来的进行曲。
当"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次因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的世界纪录登上热搜,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个被称作"终极能源"的领域——我们究竟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了解“人造太阳”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 ),有“人造太阳”之称,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2025年1月创造的"1亿摄氏度1000秒"纪录,正是这一技术的里程碑——此前国际上最长的等离子体运行纪录仅为400多秒,而1000秒已接近未来商用聚变堆连续运行的基础时长要求(通常认为需达到数千秒以上)。
这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接近工程化应用的"高质量燃烧":高温、高约束、长时间稳定运行三大关键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聚变矩阵":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攻坚
合肥科学岛上的"聚变三剑客"(EAST、BEST、CRAFT),正构成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完整拼图。
作为"老大哥"的EAST,是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使命是探索等离子体运行的物理极限——比如验证高温下磁约束的稳定性、研究杂质控制与能量输运规律。2025年的新纪录,正是其在物理机制研究上的又一次飞跃。
而新建的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和CRAF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则更聚焦工程化应用。BEST采用更紧凑的设计,目标是验证未来聚变堆的关键物理过程(如偏滤器排灰、氚自持等);
CRAFT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堆主机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其交付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这些环形磁体产生的磁场就像"无形牢笼",将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牢牢束缚在装置中心。
据公开报道,CRAFT已攻克了大型超导磁体制造、低温系统集成等多项"卡脖子"技术,为未来建造真正的聚变示范堆(如CFETR)奠定了硬件基础。
距离商用还有几道关?
尽管进展迅猛,但可控核聚变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仍需跨越几道关键门槛:
首先是"点火"与"净能量增益"的持续优化。
目前EAST等装置实现的聚变反应虽能释放能量,但输入的加热功率(如射频波、中性束注入)仍大于输出能量(Q值小于1)。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目标是实现Q≥10(输出能量是输入的10倍),而商用堆需要更高效的能量转化——这要求进一步提升等离子体密度、温度和约束时间(即"劳森判据"的三大参数)。
其次是材料的极限挑战。
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与装置内壁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高能中子,这些中子会轰击材料导致辐照损伤、结构变形甚至活化产生放射性。如何研发出耐高温、抗辐照、低活化的第一壁材料(如钨铜合金、碳化硅复合材料),是工程化的核心难题。
再者是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聚变堆需要长期稳定运行(商用堆设计寿命通常为30-40年),这对超导磁体的连续工作能力、冷却系统的效率、燃料循环(氘氚的自持与提纯)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装置建造成本(ITER预算超200亿欧元)、维护复杂度等问题,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
不过,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本世纪中叶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是可能的。
根据国际聚变界路线图,2035年前后ITER将完成建设并开展实验(目标验证Q≥10),2050年前后首个示范堆(DEMO)可能投入运行,2060-2070年有望实现大规模商用。中国的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计划于2030年代建成,目标直接面向示范堆技术验证,进度与国际同步甚至部分领先。
当我们讨论"还有多远"时,其实是在追问人类对能源未来的期待。
合肥科学岛上,EAST装置的真空室里,等离子体仍在以每秒数万公里的速度旋转;BEST的主机组装线上,工程师们正将精密部件逐一拼接;CRAFT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盯着屏幕上的磁体参数反复调试。这些看似枯燥的日常,正是"人造太阳"照进现实的每一步。
或许正如一位聚变科学家所说:"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终点线'在哪里,但每一次纪录的突破、每一项技术的攻克,都在让终点变得更近。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