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早市、学校旁的巷口、小区门口的路边,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辆三轮车停在路边,车斗里拴着几只山羊,摊主手持塑料桶,现场挤羊奶。路过的老人、家长带着孩子纷纷围观购买——“现挤的,新鲜!”“纯天然,比牛奶有营养!”
可这杯“新鲜”的羊奶,真的能放心喝吗?
现挤羊奶的“新鲜”陷阱
很多人觉得现挤羊奶“现挤现喝”,没有添加剂、更天然健康。但实际上,这种未经处理的生鲜乳暗藏多重风险:
- 卫生不达标:羊的乳房可能携带粪便、泥土等污染物,挤奶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如环境脏乱、工具未消毒),细菌会直接进入羊奶;
- 储存隐患:现挤的羊奶若未及时冷藏,夏季高温下2-3小时就可能滋生大量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 疾病传播风险:羊可能携带人畜共患病原体,直接饮用会增加感染风险——其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布病:容易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家畜,但可通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动物产品传染给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布病的危害
- 急性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波状热,体温反复升降)、多汗(夜间尤甚)、乏力、关节肌肉疼痛;
-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累及肝、脾、骨髓、神经系统,甚至导致不孕不育(男性睾丸炎、女性卵巢炎)、关节畸形等后遗症;
- 孕妇感染可能引发流产、死胎。
布病如何通过羊奶传播?
“羊奶是煮过的,应该没事吧?”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解。但实际上,布病的传播途径多样,现挤羊奶的风险尤其高:
- 直接接触传播:挤奶时若羊的乳房有伤口或分泌物,布鲁氏菌会通过皮肤黏膜(如手部破损)进入人体;
- 消化道传播:布鲁氏菌耐低温、耐干燥,但不耐高温。现挤羊奶若未彻底煮沸(需持续煮沸10分钟以上),病原体可能存活;而路边摊常直接挤入杯子售卖,消费者拿到后可能简单加热(如温水浸泡)就饮用,无法达到灭菌效果;
- 气溶胶传播:挤奶过程中,若羊的鼻腔、口腔带有病菌,喷溅的飞沫可能形成气溶胶,被吸入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牧场工作人员,但路边摊若环境密闭也存在风险)。
针对路边现挤羊奶的现象,疾控中心专家明确表示:“现挤生鲜乳未经检测和杀菌处理,存在极大的健康隐患。即使是自家养的羊,也建议挤奶后煮沸再喝。”
安全饮奶的正确方式: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的包装乳制品(如鲜牛奶、纯牛奶),生产标准严格,需通过菌落总数、致病菌检测;
- 拒绝“现挤”噱头:路边摊无法保证羊的健康状态(是否感染布病)、挤奶环境(是否清洁)、储存条件(是否冷藏),风险远高于收益;
- 特殊人群更需警惕:孕妇、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如老人、慢性病患者)是布病的高危群体,应严格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鲜乳。
“新鲜”≠“安全”,现挤羊奶的“土味营销”背后,隐藏着看不见的健康风险。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别被“纯天然”的噱头迷惑——选择正规乳制品,才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