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从小听到大的俗语,承载着老一辈对健康生活的朴素认知。
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对于许多人而言,早睡成了一种奢望。职场“牛马”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常常奋战到深夜十点甚至更晚;还有不少人沉迷于睡前刷视频的快乐,不知不觉就熬到了凌晨。
但很多人或许并未意识到,作息时间不仅仅是生活习惯,它实则是一个独立影响健康的风险信号,尤其与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晚上10 - 11点入睡,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
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导致全球近1800万人失去生命。为了深入探究“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研究团队收集了超过50万人的健康信息,其中10万多人自愿佩戴类似智能手环的“加速度计”装置,连续7天24小时对其身体活动进行监测。研究人员借助这些数据,精准推算出参与者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长以及睡眠规律性。相较于依赖主观记忆的问卷或日记方式,这种监测方法更为客观、精确。在经过严格筛选和排除(例如剔除已有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的参与者)后,最终有88026名参与者的数据被纳入分析。
研究人员将这些参与者细分为四组:晚上10:00前入睡、晚上10:00 - 10:59入睡、晚上11:00 - 11:59入睡以及午夜后才入睡。随后,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5.7年的随访,统计在这段时间内新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等)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共发生的3172例心血管疾病病例中,晚上10点 - 10:59入睡的那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最低。与之相比,过早睡(< 10:00)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了24%;11:00 - 11:59入睡的人群,风险增加了12%;午夜后才睡的人群,风险增加了25%。由此可见,“最佳入睡时间窗口”为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心血管健康似乎对睡眠时间更为敏感。对于女性而言,无论是过早睡还是熬夜到午夜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都显著增加。尤其是午夜后才睡的女性,其心血管风险比“10 - 11点”组高出了63%!而对于男性来说,只有“过早睡(< 10:00)”会显示出风险增加(17%),熬夜对男性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相对不如女性明显。研究者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 生物钟紊乱:人体拥有内在的昼夜节律,太早或太晚睡觉都会打破这种节律的平衡,进而影响血压、激素分泌和血管功能。
- 代谢异常:晚睡和早睡都可能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而这些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性别差异:女性在绝经前受到一定雌激素的保护,但睡眠节律紊乱可能会削弱这种保护作用,使得心血管风险更早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研究人员对其他变量(如睡眠时长、规律性、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了严格控制,这种“U型关系”依然存在。这表明,入睡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
拯救睡眠,守护心血管健康
把握黄金入睡时段
尽量养成在晚上10 - 11点之间入睡的习惯。要避免长期熬夜到凌晨,也不要过早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因为这样不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还可能打乱生物钟。
保持作息规律
不要频繁地进行“熬夜 + 补觉”的循环模式,规律的生物钟对于心脏健康更为有益。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改善睡眠环境
睡前减少刷手机的时间,避免强光刺激和摄入咖啡因。保持卧室安静、凉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此外,睡前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伸展运动、阅读书籍或冥想,帮助放松身心,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注重整体健康
睡眠只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唯一因素。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营养食物;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刺激。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规律的睡眠更是减轻心脏负担的关键。
好睡眠,宛如一把保护伞,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心脏。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工作和娱乐而牺牲睡眠时间,但身体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长期且累积的。虽然熬夜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心脏病,但“睡个好觉”绝对是关乎健康的大事。从今晚开始,让我们调整作息,把握最佳入睡时间,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