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消费欺诈事件:部分网络直播间销售的所谓“培育钻石”戒指,实际成本竟低至3元,所用“钻石”为0.5元一克拉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所谓“925纯银戒托”也多为铜合金甚至镍合金制成,完全不含银。
成本3元的“钻戒”,是如何包装成百元奢侈品的?
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直播间中,搜索【培育钻石】关键词,便能看到大量标价一两百元、附带【权威证书】的钻戒商品。它们打着“河南培育钻”“高科技合成”等旗号,配以精美的展示图和看似专业的鉴定证书,极具迷惑性。
然而,记者将这些戒指送至浙江杭州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后发现,其所谓“钻石”实为合成立方氧化锆,而戒托也非银质,而是成本仅几元的铜合金或镍合金。这类材料不仅廉价,部分还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存在健康隐患。
“培育钻石”≠“莫桑石”≠“锆石”
真正的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中模拟天然钻石生长环境合成的高品质碳晶体,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天然钻石几乎一致,市场价格通常在每克拉1000元以上。而莫桑石(碳化硅)和合成立方氧化锆(ZrO₂)则是完全不同的材料,虽外观相似,但硬度、折射率、价值均远低于钻石。
部分商家故意混淆“培育钻石”“莫桑钻”“锆石”等概念,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将廉价仿制品包装成高科技产品,从而实现暴利。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假钻戒往往附带“国家认证”的鉴定证书,甚至配有二维码和“腰码”(钻石编号)。
然而,记者扫码后发现,这些证书大多指向山寨鉴定机构网站,根本无法在国家正规系统中查询到相关信息。
在广西梧州等锆石加工基地,有商户坦言,伪造证书只需几元钱,甚至可“一条龙”服务,包括激光打码、证书打印、网站搭建等,形成完整的造假链条。
消费者如何避坑?专家支招“三看三不要”
面对琳琅满目的珠宝商品,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避免落入“低价陷阱”:
-
看证书:认准国家权威机构,如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通过官网验证编号;
-
看切面:用放大镜观察钻石切面是否对称,锆石和莫桑石切工往往粗糙;
-
看价格:培育钻石一克拉市场价通常在千元以上,远低于此价格的需警惕;
-
不要轻信直播话术:如“首单福利”“工厂直销”等;
-
不要忽视售后:选择支持复检、无理由退货的正规平台购买。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