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高温下外卖小哥喝冰饮后突然晕倒,送医抢救无效”的新闻引发热议。尽管事件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高温+冷饮”的组合再次敲响健康警钟——在极端高温环境下,随意喝冷饮可能成为“致命诱因”。
案例背后:高温下喝冷饮,为何会“要人命”?
我们先回顾一个真实医学场景:2022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曾报道过类似病例——一名户外工作者在38℃高温下连续工作2小时后,因口渴猛灌2瓶冰镇碳酸饮料,10分钟后出现剧烈腹痛、意识模糊,最终因“热射病合并急性心梗”抢救无效。
为何看似“解暑”的冷饮会变成“催命符”?关键在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被突然打乱。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如35℃以上)时,皮肤血管会扩张、汗腺大量分泌汗液,通过“出汗蒸发”带走热量,维持核心体温(37℃左右)。此时若突然摄入大量冰饮(如0-4℃的冰水、冰碳酸饮料),低温会刺激胃肠道和血管:
- 胃肠道痉挛:冷刺激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引发腹痛、腹泻,甚至呕吐;
- 血管“骤冷骤热”:外周血管本因高温扩张,冷饮会让体表血管突然收缩,血液被迫回流心脏,增加心脏泵血压力;
- 散热受阻:大量出汗时,皮肤表面温度较高,冷饮会导致体表汗液蒸发减慢,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反而可能引发“核心体温过载”。
更危险的是,高温下人体血液黏稠度本就因脱水升高,若此时冷饮刺激引发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可能诱发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急症——这正是上述案例中悲剧的核心原因。
这3类人群,再渴也别喝冷饮!
并非所有高温环境下喝冷饮都会致命,但以下3类人群或场景,必须严格“忌口”:
1. 户外长时间暴晒者(如外卖员、建筑工人)
连续在35℃以上环境中工作1小时以上,身体已处于“脱水临界点”(丢失水分>体重1%)。此时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已处于高负荷状态,猛灌冷饮会直接“压垮”调节能力。
2. 已出现“先兆中暑”症状者
若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多汗、注意力不集中等,说明身体已开始“抗议”。此时喝冷饮可能加速体温失衡,直接进展为重度中暑(热射病)。
3. 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对冷刺激更敏感。高温下血管本就处于“扩张代偿”状态,冷饮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导致心梗、脑梗等急症。
高温天喝冷饮,记住这4个“保命要点”
当然,完全禁止喝冷饮不现实,关键要“科学、少量、慢饮”。以下是医生推荐的饮用指南:
① 温度:别低于10℃
冰饮最佳温度建议在10-15℃(接近常温),避免直接饮用0℃以下的冰水、冰碳酸饮料。可将冷饮在常温下放置5-10分钟,待温度回升后再喝。
② 量:每次不超过200ml
单次饮水量建议控制在200-300ml(约1杯),间隔20-30分钟再喝。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加重心脏负担;冰饮更需“少量多次”。
③ 类型:优先选“低渗”饮品
避免高糖、高碳酸饮料(如可乐、冰奶茶),这类饮料渗透压高,会加速水分从细胞流失。推荐淡盐水(0.1%-0.3%盐浓度)、绿豆汤、椰子水等,既能补水又能补充电解质。
④ 速度:小口慢饮,别“牛饮”
喝冷饮时用小勺或吸管,让液体缓慢流经口腔,给身体适应温度的时间。大口吞咽会让冷刺激直接冲击咽喉和胃黏膜,增加痉挛风险。
最后提醒:高温天的“防暑组合拳”
除了科学喝冷饮,高温环境下还需做好全身防护:
- 物理降温:随身携带湿毛巾,随时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戴宽檐帽、穿浅色透气衣物;
- 补充电解质:每1-2小时补充一次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酒精、咖啡因);
- 识别危险信号:若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皮肤灼热无汗,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拨打120!
高温下的每一口冷饮都可能成为“双刃剑”——科学饮用能缓解不适,盲目贪凉则可能引发致命风险。愿每一个在烈日下奔波的人,都能“喝对冷饮,平安度夏”。
声明:本文部分文章内容及配图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