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良品铺子的某款零食宣传图火了——花生竟然长在树上!
网友一看,乐了:“幸亏小时候种过花生,要不然真被骗了”
良品铺子回应,他们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发现问题后,立即对相关页面进行了更新修正,并已启动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的全面科学性核查。终于出来道歉:"图片是AI生成的,我们审核不严,已整改。"
好家伙,原来不是扶余农民培育出了"树上花生",而是AI的"脑洞"比现实还离谱,而品牌方居然直接拿来用了!
AI生图,生出"常识盲区"
花生,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坚果之一,它的生长方式堪称"植物学常识"——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花生开花后,子房柄会钻进土里,最终在泥土里发育成我们吃的花生仁。
所以,花生长在树上? 这不是科幻片,就是AI的"幻想片"。
但偏偏,良品铺子的宣传图就敢这么画,还堂而皇之放在电商页面上,直到被网友发现并群嘲,才慌慌张张出来道歉,承认是"AI生成的图片素材"。
AI:我编的,品牌:我信的,网友:我笑了。
AI滥用,正在让品牌集体"降智"
这事儿看似是个笑话,但背后反映的,是当下品牌营销对AI的过度依赖,甚至到了"放弃思考"的地步。
- •AI写文案,错别字连篇,逻辑混乱,品牌照发不误;
- •AI生成图片,人物手部畸形、场景违和,品牌直接商用;
为什么?因为AI快啊! 以前做个图,设计师得调半天,现在输入几个关键词,几秒钟出图,效率拉满!
但问题是——AI没有常识,它只会"拼凑",不会"思考"。
良品铺子事件绝非孤例。随着AI生成内容(AIGC)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类似"科学硬伤"的案例已呈上升趋势。
某国际美妆品牌曾因AI生成的广告中展示"仙人掌在北极盛开"而引发气候学家批评;某快餐连锁店的AI菜单设计曾将"深海龙虾寿司"与"沙漠椰枣奶昔"荒谬组合;更有甚者,一些科普类AI生成内容中出现了"水在100摄氏度结冰"等基础科学错误。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追求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守护科学常识的底线?
AI可以帮我们更快地生成图像、撰写文案、优化设计,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判断力、常识感和文化敏感度。特别是在食品、教育、医疗等关乎公众利益的领域,品牌更应承担起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确保每一条面向公众的信息都经得起常识与科学的检验。
企业要想走得远,还得靠"稳"——稳扎稳打的内容,真实可信的信息,以及最基本的常识。
否则,下一个"树上花生"的笑话,可能就是你的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