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基围虾真新鲜,价格比普通虾贵一倍!""给孩子买点砂糖橘,听说特别甜!"——这样的对话在超市生鲜区每天都在上演。当我们为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食材慷慨解囊时,却不知道自己可能被一个地名或一段音译狠狠"套路"了。
基围虾——基地围场的养殖虾
这个听起来像是什么名贵品种的虾,实际上指的是在广东、广西沿海一带用于防御海潮的"基围"区域养殖的普通海虾。就像我们不会把住在小区里的人称为"小区人"一样,"基围虾"不过就是"基围区域养的虾",和普通养殖虾没有本质区别。
而商家利用这个专业名词制造稀缺感,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这个"地理标签"支付溢价。
砂糖橘——广东沙糖村
广东砂糖橘的命名故事同样充满戏剧性。这种广受欢迎的柑橘品种因原产于广东沙塘村而得名,与甜度毫无关系。
地名在这里只是一个产地标识。消费者却常常被"砂糖"二字误导,以为这是甜度最高的橘子品种,殊不知柑橘类水果的甜度更多取决于品种和成熟度。
车厘子——英语"cherry"的音译
车厘子与樱桃本是同一种水果的不同名称,前者是英语"cherry"的音译,听起来像是来自欧洲宫廷的舶来品,实则与国产樱桃同属蔷薇科李属。
智利车厘子大量出口中国后,这个洋气的名字更是深入人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实际上,中国本土也种植着品质优良的欧洲甜樱桃,但"车厘子"这个外来词赋予了进口产品额外的价值感。这种现象在消费心理学中被称为"原产地效应",消费者倾向于认为外国产品,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更高。
奇异果——新西兰奇异鸟与猕猴桃的结合
1904年,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新西兰女教师到中国湖北宜昌探亲,回国时带了一包猕猴桃种子。这包种子在新西兰落地生根,经过多年培育,长出的果实与中国的猕猴桃属于同一物种。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开始将这种水果出口到其他国家。当时,为了给这种水果取一个既区别于中国猕猴桃,又能吸引消费者的名字,商家颇费了一番心思。由于新西兰特有的鸟类——几维鸟(Kiwi bird)外形小巧、毛茸茸的,很受当地人喜爱,且几维鸟是新西兰的象征之一,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文化代表性。
而这种表皮带有绒毛、外形与几维鸟有一定相似性的水果,就被赋予了和几维鸟相关的名称“Kiwi fruit”,直译过来就是“几维果”。
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为了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品牌化运作。将猕猴桃命名为“奇异果”,并统一包装、宣传和营销策略,塑造了一个高端、优质的水果品牌形象。
通过长期的推广,“奇异果”这个名称深入人心,让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来自新西兰的高品质特色水果,与传统印象中的猕猴桃形成区分。
一切都是营销手段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陌生、复杂的词汇会产生"晕轮效应",自动赋予其更多正面联想。当看到"基围虾"这个带着地域特色和专业感的名称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沿海养殖""专业捕捞"等正面形象联系起来,尽管这些联想可能与实际完全无关。
市场营销学则直言不讳地指出,产品命名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认知——通过语言包装让普通商品显得与众不同。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消费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消费,人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附着在商品上的象征意义和身份标签。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这样一种强有力的符号。
面对这种现象,消费者需要培养"解构"食材名称的能力。
首先应当了解常见食材的本名和俗称,比如知道"车厘子"就是樱桃,"奇异果"就是猕猴桃;其次要明白地理名称并不自动等同于高品质,阳澄湖外的螃蟹未必不好,非基围区域养殖的虾也可能同样鲜美;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味觉判断标准,不被华丽的名称牵着鼻子走。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名称营销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商业策略。从"土鸡蛋"到"有机蔬菜",从"深海鱼油"到"野生菌菇",各种命名技巧塑造着我们对食品价值的认知。
下一次当你站在超市生鲜区,面对那些名字华丽的食材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真的是什么稀罕物吗?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