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是突然的降温,而是天地打了个温柔的招呼:“该把这一年的热闹收收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这一天,南北大地藏着许多延续千年的习俗,每一样都裹着温暖的烟火气。

迎冬

在古代,立冬可是重要的“节日”。《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皇帝会身着黑衣、佩戴玄玉,率领百官到都城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神“玄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间虽没有皇家仪仗,却也有自己的迎冬方式。

有的地方会在这天“扫疥”——用桃叶煮水洗澡,寓意洗去一年的晦气与疾病;有的会给家中的炉灶、门窗贴上红纸条,写上“立冬大吉”“保暖防寒”等吉祥话,像给冬天递上一封温暖的邀请函。

补冬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俗语道破了立冬最重要的习俗——吃!经历了春种、夏忙、秋收,人们终于能在冬天慢下来,用一顿丰盛的饭菜犒劳自己和家人。

北方人离不开饺子。

老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形似耳朵,传说吃了能保护耳朵不被冻伤。馅料讲究应季:韭菜鸡蛋馅鲜嫩清爽,羊肉胡萝卜馅浓香暖身,连擀皮都要揉得筋道些,“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一口热乎饺子下肚,连呼出的白气都带着满足。

南方人偏爱汤汤水水。

比如福建的姜母鸭,砂锅里炖着老姜与鸭肉,姜香钻进肉缝里,喝一碗从胃暖到脚;苏州人会煮咸肉菜饭,用霜打过的青菜、肥瘦相间的咸肉,配上颗粒分明的米饭,香气能飘半条巷子;南京人则有“立冬吃生葱”的习惯,老人们说“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葱白切段蘸酱,脆生生地咬下去,倒真把寒意咬碎了。

还有更朴实的传统——囤冬菜。过去没有反季节蔬菜,立冬前后,家家户户都要腌白菜、萝卜,或挖地窖储藏红薯、土豆。

如今超市里的蔬菜四季不断,但很多老人仍保留着晒萝卜干、做腊肉的习惯,那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的咸货,是冬天最踏实的“安全感”。

静养

立冬后,天地阳气渐收,古人讲究“冬藏”,不仅是藏食物,更是藏精神、藏气血。

早睡晚起是头等大事。《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跟着太阳的节奏走,等天亮了再起床,避免寒气入侵。老一辈人立冬后总爱“猫冬”,白天晒晒太阳、围炉喝茶,晚上早早钻进被窝,说是“养精蓄锐等春天”。

泡脚搓耳也是立冬的养生秘诀。

睡前用艾草煮水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泡到微微出汗,既能驱寒又能助眠;耳朵是“肾之外窍”,没事搓搓耳朵直到发热,据说能补肾气、防冻疮。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立冬要“忌口”——少吃生冷瓜果,不喝凉水,连说话都尽量温和些,生怕“冲撞了冬神”。

立冬的习俗,从来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用一顿饭温暖肠胃,用一场祭祀感恩天地,用一段慢时光滋养身心。

今日立冬,不妨学学古人的智慧:煮一锅热粥,腌一坛咸菜,陪家人吃顿团圆饭,再给自己泡杯姜茶。

毕竟,冬天的意义,从来不是寒冷本身,而是让我们在温暖中,静静等待下一场春暖花开。

你的立冬准备吃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