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多家医院儿科门诊出现排队现象,不少患儿因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就诊。医生提醒,这波呼吸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率显著升高​​,且因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危害更大,已成为近期儿童健康的"隐形威胁"。

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数据显示,​​10月以来儿科门急诊量较9月增长约30%-40%​​,其中呼吸道感染患儿占比超70%。在检测阳性的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检出率较夏季明显上升​​,部分医院甚至达到每日新增阳性病例的40%以上。

"最近接诊的患儿中,很多以‘感冒’症状起病,但进展迅速——原本只是轻微咳嗽,两三天后出现喘息、呼吸急促,甚至需要吸氧。"

上海某三甲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表示,这类患儿多数感染了合胞病毒,且呈现​​低龄化趋势​​,6个月以下婴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成为最易重症的群体。

什么是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常见的​​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首要病原体​​。它并非新病毒,而是长期存在于人群中,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前都曾感染过(但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感染后不会产生终身免疫​​,可能反复感染。

合胞病毒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眼)。

在我国北方以冬春季(11月至次年2月)为主,南方则呈现​​秋冬(10月-次年1月)和春夏(5月-6月)双高峰​​。今年上海因气候等因素,合胞病毒的流行时间较往年略有提前。

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是高危人群——他们的呼吸道狭窄,病毒易引发气道炎症和水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清除病毒能力较弱;且部分婴儿出生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保护有限。此外,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儿童,感染后重症风险更高。

合胞病毒 vs 普通感冒:关键区别别忽视

合胞病毒感染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高度相似,均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低热)、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现,但两者存在重要差异:

如何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合胞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帕利珠单抗仅用于极高风险早产儿等特殊群体),且国内暂无上市疫苗,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免疫力​​。

1. 日常防护"三件套"

勤洗手​​:家长和看护人在接触孩子前、处理食物前后、外出回家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脏手触摸孩子口鼻眼。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医院、商场),建议大人和孩子均佩戴口罩(1岁以下婴儿不宜戴,需通过看护人防护间接保护)。

保持距离​​:尽量减少带孩子去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如室内游乐场、超市),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2. 环境管理

定期清洁孩子高频接触的物品(如玩具、奶瓶、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湿巾擦拭;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 增强免疫力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的抗体可降低婴儿感染风险);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如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优质蛋白);

4. 特殊人群重点保护

早产儿(尤其是孕周<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使用帕利珠单抗(需在流行季前注射);3岁以下婴幼儿尽量避免与患病家人同室居住,接触时佩戴口罩并勤洗手。

合胞病毒虽常见,但对婴幼儿尤其是小月龄宝宝的威胁不容小觑。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但需提高警惕——当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加重+喘息/呼吸费力"时,务必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