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当金风送爽、菊桂飘香之时,我们迎来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025年因闰六月,农历整体后移,导致重阳节推迟至霜降(10月23日)之后,成为典型的“晚重阳”。这“晚”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气候密码?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敬老节等。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称为“重阳”;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长久、长寿。近代以来,重阳与敬老主题紧密结合,成为尊老、爱老的重要节日。
而今年的重阳非比寻常,重阳遇灵蛇,本就是小龙献瑞之年,又是双春闰六月,象征着双倍的福运和吉祥,因此被称为是百年一遇的晚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源自上古的天象崇拜与丰收祭天、祭祖活动,至西汉逐渐普及,唐代被正式确立为民间重要节日,习俗主体延续至今。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同时承载祈福长寿、驱邪避灾等文化意涵。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登高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此时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同时,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不吉利的日子,登高可以躲避灾祸。
人们会登上高山、高塔等高处。比如在黄山、泰山等名山,在重阳节期间会有大量游客前往登高。一些城市中的高楼观景台也是人们登高的选择。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菊花姿态各异,色彩斑斓,观赏菊花不仅能感受秋天的美景,还能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品质。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人们或将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也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2012 年重阳被定为“老年节”后,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温暖的现代意义。
在江南,晚辈会为老人添置新衣;在岭南,家家煮“重阳粥”(糯米配桂圆、莲子);在川渝,社区组织老人登高赏菊……这些细微的关怀,让重阳从“祈寿”传统升华为对生命本身的敬重——正如秋菊历经风霜后愈发从容,老年同样是人生的珍贵阶段,值得我们用心对待。
今年的“晚重阳”,因秋寒来得迟,让秋色更显醇厚。这样的时节,更适合放慢脚步——登高时,聆听风穿过松林的沙沙声;赏菊时,观察花瓣上阳光的流动;与长辈闲聊时,倾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晚重阳”的意义,或许在于提醒我们:所谓的“晚”,并非迟暮,而是另一种丰盈。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