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走两步,衣服上就落满小白点,仔细一看全是小飞虫!”“骑电动车上班,虫子直往眼睛和嘴里钻,都不敢睁眼了!”
最近,河南郑州、洛阳、南阳等多地市民发现,街道、公园、小区甚至室内都出现了大量白色小飞虫,密密麻麻悬浮在半空,或附着在绿植、墙面,甚至钻进居民家中。这些恼人的“小白虫”究竟是什么?
“小白虫”突袭:从农田到街头,市民直呼“太闹心”
9月中旬的郑州,秋高气爽本该是舒适的季节,但在金水区某小区散步的李女士却皱着眉头:“每天买菜回来,裤脚上能抖落十几只,家里纱窗上也粘了一层,像下雪似的。”类似的场景在洛阳王城公园、南阳白河湿地公园等地同样上演——成群的白色小飞虫围绕绿植盘旋,落在行人肩头,甚至钻进口罩缝隙。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小白虫”体长约1-3毫米,通体白色或淡黄色,翅膀薄而透明,常成群聚集在绿化带、行道树的叶片背面,或在阳光下低空飞行。洛阳市民张先生吐槽:“早上送孩子上学,路上虫多得像雾,孩子捂着脸跑,说‘虫子飞进鼻孔里了’。”
南阳市民王女士更担忧:“晚上开窗通风,虫子顺着灯光飞进卧室,落在脸上痒痒的,一晚上没睡好。”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专家确认,这些“小白虫”的真实身份是白粉虱(又称小白蛾),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河南多地进入集中爆发期。
什么是白粉虱?
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超过700种,既包括农田中的常见蔬菜(如白菜、萝卜、黄瓜、番茄等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也包含城市绿化带中的花卉绿植(如月季、菊花、一串红等)。
这意味着它的生存空间既覆盖农村的蔬菜大棚、露天菜地,也延伸至城市的公园、小区绿化带、行道树,甚至室内盆栽。
在河南,白粉虱的“老家”主要是郊区的蔬菜种植区和城市周边的绿化植被带。
每年春夏季,随着气温升高,白粉虱在寄主植物上大量繁殖;到了秋季(尤其是9-10月),随着天气转凉,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寄主植物老化、农田管理强度降低),便会通过风力、气流等方式向周边扩散,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和越冬场所,从而进入城市街道、居民区等人类活动密集区。
白粉虱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尽管白粉虱是农业害虫,但许多市民担心它是否会直接威胁人体健康。根据现有研究和专家解释,白粉虱本身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较小,但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引发不适或潜在风险,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直接接触:通常无害,但可能引发轻微刺激
白粉虱不会叮咬人类(它没有叮咬的口器),也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的虫体较小,飞行时容易附着在皮肤、衣物上,若被揉搓或挤压,可能因虫体破裂释放少量分泌物,导致局部轻微瘙痒或红肿(类似灰尘过敏的反应)。
少数体质敏感的人群(如对虫体蛋白过敏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红疹、荨麻疹,但这类情况较为罕见。
2. 潜在健康风险:虫体分泌物与侵入敏感部位
白粉虱在取食植物汁液时会分泌蜜露(一种含糖的排泄物),这些分泌物附着在叶片或物体表面后,可能滋生霉菌(如黑霉),若落在人体皮肤上,可能引发局部皮肤不适。
更值得关注的是,若白粉虱或蜜露进入眼睛、鼻腔、口腔等敏感部位,可能造成直接刺激:
- 眼睛:虫子或分泌物入眼可能导致刺痛、流泪、异物感,甚至引发结膜炎(需及时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 呼吸道:大量虫体在空气中飞舞时,可能被吸入鼻腔或咽喉,刺激黏膜引发打喷嚏、咳嗽,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加重症状;
- 口腔:若虫子误入口中(如骑行时张嘴呼吸),虽不会感染疾病,但可能引起恶心或心理不适。
专家总结:无需恐慌,但需做好防护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专家指出:“白粉虱的主要危害是对农作物的经济损害(如蔬菜减产、病毒病传播),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非常有限。但因其数量多、活动频繁,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影响生活质量,市民不必过度焦虑,做好日常防护即可。”
小贴士:若不慎接触白粉虱后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刺痛等症状,可用清水冲洗并观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红肿扩散、呼吸困难),建议及时就医。
对于过敏体质人群,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减少直接接触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