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将商品标签换成'医用'二字,牙刷、面膜、防晒袖就能刷医保卡!"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多地药店和企业违规将日用品伪装成医疗器械,诱导消费者用医保卡支付。记者调查发现,牙刷、面膜、防晒袖等商品换名为“医用器械”后可刷医保卡。
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了“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提示中明确提到,部分企业为了使商品可以刷医保个人账户进行支付,将牙刷、面膜等非医疗作用的产品申请为医疗器械,以此规避生活用品类不能刷医保卡的问题。
这种行为违反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正当使用规定,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专款专用,仅限医疗相关支出,骗保行为将面临法律惩戒。但记者的调查显示,时至今日,这样的违法行为,依然在一些地区的药店和生产企业里上演。
日用品“穿”上医疗器械“马甲”!
近期有消费者向《财经调查》栏目反映,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放出“医保卡薅羊毛攻略”,公然分享在药店里刷医保卡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经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可以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相关费用。
而视频中的博主们却在纷纷教唆消费者,在完全脱离医疗场景的情况下使用医保卡支付购买牙线、牙刷、洗脸巾、护肤品等日用品,将医保卡里的钱当零花钱用。
记者走访多地药店发现,货架上摆放的普通牙刷、牙线、洗脸巾、防晒袖套等产品,包装或价签被标注为"医用护理牙刷""医用清洁牙线""医用冷敷贴"等名称,店员明确表示"可用医保卡结算"。

某商家透露:"换个包装、改个名字,成本几毛钱的日用品能按医疗器械高价卖出,医保报销比例还高。"
护肤品成医保“套”刷“重灾区”
在甘肃兰州,记者连续进入几家佛慈大药房的连锁店,都在店铺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了“兰肌慕”和“医妍集”品牌的所谓“医用护肤品”。

无一例外,这些“医用护肤品”登记的都是医疗器械产品,都可以刷医保进行购买。但在销售人员的口中,产品则是完全被当作护肤品进行宣传,和医疗用途没有任何关系。

在与店员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产品包装上“预期用途”和“产品名称”的写法必须要和医疗器械的备案信息一致,这是为了能让这些护肤品顺利通过医保系统的核验,进而纳入到当地医保结算目录当中,药店销售这样的产品,盈利更多,因此也在卖力推广。
医保不是私人账户,而是一场社会共济。今天你刷100元买面膜,明天可能就有人因基金不足而无法报销抗癌药。
好在,监管并非毫无作为。国家医保局早已建立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规则引擎和人工智能,对异常购药、性别不符诊疗、重复开药等行为进行实时拦截。
2025年数据显示,这套系统每天处理超2000万条结算数据,准确率超过92%。在一些试点城市,人脸识别、在床认证等技术已覆盖住院和血透场景,有效防止“挂床住院”“冒名就医”等老套路。

医保基金是民众的"健康底线",而非任人揩油的"唐僧肉"。
当牙刷、牙线这些日用品试图披上医疗器械的"马甲"套取医保基金时,监管必须亮出法律的利剑。唯有让每一分"看病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守护好参保人的健康权益。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央视财经报道,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