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山西本地媒体报道,山西太原遭遇强雷暴天气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急诊科接诊量激增,其中超60%为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部分科室甚至临时加床收治——有人走着路突然喘不上气,有人原本稳定的哮喘突然加重,甚至需要吸氧抢救。社交媒体上,“太原雷暴哮喘”话题引发热议。

为什么一场雷雨会让哮喘集中爆发?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雷暴哮喘?为何比普通哮喘更“凶”?​

雷暴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并非新概念,早在1983年英国伯明翰就有相关记录,此后全球多地(如澳大利亚墨尔本、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均发生过大规模暴发。简单来说,它是​​在雷暴天气(尤其是伴随强风、降雨的雷暴)后,短时间内大量人群哮喘急性发作的特殊现象​​,患者可能包括:

  • 原本就有哮喘病史的人(症状突然加重);
  • 对花粉/霉菌过敏但未确诊哮喘的人(首次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
  • 过敏体质人群(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发展为哮喘急性发作)。

与普通哮喘不同,雷暴哮喘的发作往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三大特点:

  • ​突发性​​:症状可能在雷暴结束后1-2小时内突然出现,甚至比平时哮喘发作更快;
  • ​群体性​​:同一地区短时间内多人集中发病(比如太原此次事件中,多家医院同时接诊大量患者);
  • 严重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沉默肺”(呼吸时无哮鸣音但缺氧严重)、呼吸衰竭,需紧急吸氧甚至住院治疗。

雷暴哮喘为何会发生?

雷暴哮喘的“幕后推手”,其实是​​雷暴天气与空气中花粉/过敏原的相互作用​​。具体过程可分为三步:

​1. 雷暴前:花粉“蓄势待发”​

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是植物花粉浓度高的季节(太原地处北方,秋季蒿草、豚草等杂草花粉常见),正常情况下,花粉颗粒较大(直径约20-50微米),多数会被鼻腔黏膜拦截,只有一部分进入上呼吸道。但对于过敏体质人群,这些花粉本身就是“触发器”,可能引发鼻痒、打喷嚏等轻微症状。

​2. 雷暴时:花粉被“粉碎”并释放过敏原​

雷暴发生时,云层中的​​强电场会让花粉颗粒吸收水分并膨胀​​,随后闪电的冲击力和雷暴云下的​​下沉气流​​会将这些吸水后的花粉“撑破”——原本的大颗粒花粉会碎裂成直径仅几微米的微小碎片(相当于PM2.5甚至更小)。更关键的是,这些碎片不仅包含花粉外壳,还携带了其中的​​致敏蛋白(如禾本科花粉的主要过敏原Phl p 5等)​​,而小颗粒能直接穿过鼻腔防护,深入下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

​3. 雷暴后:过敏原“扩散+刺激”引发集体发作​

破碎的花粉过敏原随降雨或风力扩散到地面,但部分仍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此时,过敏体质人群吸入这些微小颗粒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敌人”,迅速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剧烈收缩(喘息)、黏膜水肿(胸闷)、黏液分泌增多(咳嗽)​​——这就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由于大量人群同时暴露于高浓度过敏原中,因此容易出现群体性发作。

哪些人最危险?这三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根据国内外研究和此次太原案例,以下人群在雷暴天气后更容易出现哮喘发作:

确诊哮喘患者​​(尤其是控制不佳者):平时可能规律用药但偶尔漏吸,或对花粉等过敏原敏感,雷暴后症状会“突然放大”。

花粉/霉菌过敏者​​(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即使从未诊断过哮喘,过敏体质人群在吸入花粉碎片后,可能因气道高反应性发展为急性喘息。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较弱者​​:儿童气道更狭窄,老人可能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两者都更容易因过敏反应出现严重缺氧。

雷暴哮喘看似“突然”,实则是气象条件与过敏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此次太原的事件提醒我们:面对极端天气,脆弱人群需要更科学的防护意识。记住:关注天气预警、备好急救药物、减少高危时段外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雷暴哮喘”的伤害。

​转发提醒身边人,尤其是家有哮喘或过敏孩子的家长——雷暴天,别让一次普通的降雨变成健康的“隐形杀手”!​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音视频来源于网络AI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